当前位置: | 时博(中国)有限公司 | > 资讯中心 > 一线动态 > 水电公司 > 公司要闻 |
与时间赛跑的治水者——引江补汉工程下游消能防护区建设纪实 | |||||
| |||||
九月的长江库区,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警报。施工围堰上的水位标尺正被暗流啃噬,红色警戒线在暮色中愈发刺眼,时不时的降雨牵动着所有在消能防护区施工的人们,大家清楚地知道,如果水位上涨到162米,那就意味着今年完成不了的任务就需等到下一年了。相当于给正在浇筑的消能防护区陡然加上三万立方米的侧向压力。工人们紧盯着实时监测数据,混凝土泵车的轰鸣与江涛声交织成危险的协奏曲,每一块模板的震颤都在倒计时,距离设计洪水位仅剩72小时安全窗口,而上游云层正在酝酿新的雷暴。 窗口期的博弈 随着第一台水泵的水注入消能防护区,下游消能防护区顺利启动充水作业。这个宽60米、长134米的巨型结构,如同一块嵌入三峡库区的“水下盾牌”,在碧波之下静静守护着即将通水的排导系统。 “每年只有100多天能施工,错过窗口期就要再等一年。”项目经理李勇恩站在围堰上,望着远处起伏的库区水面,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。自2025年3月开工以来,他和团队成员经历了与时间赛跑的152天,将原本需要两个施工窗口期的任务压缩至一个,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。 水下“拼图”的精密设计 下游消能防护区的选址,恰似在三峡库区的心脏地带动手术。这里底高程143.0米,边坡采用网格梁与贴坡混凝土复合防护结构,如同为库区量身定制的“水下铠甲”。然而,这片区域常年受水位波动影响,每年4月至10月库区水位从145米骤升至172米,有效施工期仅剩100余天。 “我们必须在水位涨到162米前完成主体结构。”项目经理李勇恩展示着一张泛黄的水位曲线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2025年三峡库区的预测水位。3月15日,项目部联合设计单位召开首次论证会,决定将围堰顶高程从原设计加高至164米。“这一改,不仅多出4米的安全冗余,更在7月那场洪峰中救了整个工程。” 围堰上的“生死时速” 4月6日,围堰合龙。这个看似普通的节点,背后是项目团队与时间的极限博弈。 “当时库区水位以每天20厘米的速度上涨,我们必须抢在封堵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。”回忆起那天的场景,工区负责人亢雷雷仍心有余悸。凌晨3点,最后一车石料填入龙口,围堰如盘旋于水面上的巨龙,将库区与施工区隔绝开来。 7月2日,围堰防渗墙通过渗水试验。但真正的考验在7月中旬来临——库区水位突涨至159.5米,比预测提前了15天。“当时基坑里还有30多名工人在作业,如果围堰被冲垮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监测员李亚文至今记得,自己盯着水位数据,手心全是汗。最终,加高后的围堰成功挡住洪峰,确保了连续施工。 工艺创新背后的“工匠精神” 在贴坡混凝土浇筑现场,工人们正操作着一种特殊的模板系统。“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‘拖模+翻模’组合工艺。”技术管理部主任叶国庆解释道。传统工艺需要搭建满堂脚手架,不仅效率低,还容易受地形限制。而新工艺利用贴坡结构特点,将模板像“滚雪球”一样逐段推进,浇筑速度提升了40%。 更令人惊叹的是网格梁施工。工人们将预制好的钢筋笼吊装到位,再通过高压泵送混凝土,确保每个网格节点严丝合缝。“这种工艺就像给边坡织毛衣,既要保证强度,又要适应地形变化。”叶国庆打了个形象的比喻。 消能防护区的提前完工,不仅意味着排导渠可在2025年过流,更让取水口工程超前一年启动。提前一年施工,在消除重大危险源的同时,为后续工程争取了宝贵时间。 “我们总结出‘懂水、熟水、会治水’的七字方针。”项目经理李勇恩指着墙上挂着的水文图说,“懂水”是要摸透库区水位变化规律;“熟水”是要掌握历年水位变化基础数据;“会治水”则是要创新工艺,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控制。 站在即将拆除的围堰前,亢雷雷掏出手机,拍下一张库区全景图。照片里,消能防护区已与库区融为一体,只有几处施工痕迹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,大家在这里昼夜施工的时光也被江水轻轻带过。 按照计划,2025年底前,排导系统将全线通水,取水口工程也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。而项目团队已开始谋划新的挑战——如何应对明年可能更极端的水文变化,如何将引江补汉项目治水经验推广到更多项目。 “引江补汉工程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治水理念的新起点。”李勇恩望向远方,那里,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,一条新的“水上长城”正在崛起。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中,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治水传奇。
| 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